湘乡网11月19日讯(湘乡融媒记者:徐雅蒙)陈江平是湘乡市新湘路街道白托村一名普通农民,但他的种粮故事却并不平凡。从接过父辈手里传承下来的几亩地开始,他从未停止在农业之路上的探索和创新。他擅用科技种地,是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藏粮于技”的积极实践者。
这天一大早,陈江平就在机房操控砻碾组合米机,只见他熟悉地开启了几个按钮,紧接着所有的稻谷便自动进入管道,经过清洗、加工、抛光等多道工序后,1分钟不到,稻谷就变成了精米,随后只需装袋称量,这批大米就将销往全国各地。这台砻碾组合米机可是陈江平的“宝贝”,是他2021年花费20多万元购入的最先进的稻谷加工机械。自打有了这台机械,每到稻谷收获季,陈江平总能快人一步完成稻谷加工。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,还能节省50%的人工成本,为他带来了更高的收益。
陈江平心中一直有个“农业梦”。2017年,他放弃了原有的运输事业,回到家乡开始“圆梦”。他成立了农机合作社,投入50多万元流转土地500多亩,用于种植水稻和高粱、大豆等旱农作物,同时为当地群众提供机插机抛、收割、旋耕、植保等农机服务。
陈江平告诉记者,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让科技代替人工,为此他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农业技术培训。前些年,陈江平在湖南农业大学的培训课上,了解到了“三一栽培技术”,即杂交稻“一粒谷、一棵苗、一蔸禾”栽培工程技术。学成归来后,他立马就在自己的农田里实践起来。此后,陈江平的育秧田里摆放的不再是一块一块的机插秧盘或抛秧盘,而是整体铺设岩棉等材料,就像打地铺一样。这项技术的育秧成本每亩只需300元左右,比常规育秧成本减少了50%。
尝到甜头后,他开始大范围运用这项技术,从抛秧、插秧变成了在田垄间“铺地铺”。一开始“铺地铺”还需要人工,为了使这项技术更加节省人力,他结合本地实际,改装了两台覆土机代替人工。他所改装的覆土机集播种、覆土、施肥等工序为一体,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,增加稻谷产量,让种田变得更加轻松。
陈江平正在打包精米。
自合作社创立以来,陈江平的农田里处处都是“科技范”。小到无人机、覆土机,大到收割机、犁田机等各种各样的机械,加起来有近20台。而这笔科技投入也不小,6年来,零零散散的投入便超过了200万元,陈江平认为这些钱全都花在了“刀刃上”。
陈江平正在学习农业技术。
陈江平正在查看稻谷长势。
虽说科技节省了大量劳作时间,但陈江平忙碌的时间却没有减少,他节省出来的时间全都花到了学习上。一有时间他便自学田间管理,到全国各地去学最新的农业技术,田里的所有事情他也坚持亲历亲为,从不懈怠和马虎。他告诉记者,希望能够学到很多的技术技能,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,让更多的农民从繁琐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。
一条条整齐的岩棉,高速飞翔的的植保无人机······随着科学技术的加持,合作社从2017年5个人管理500多亩地,到现如今仍是5个人却能轻松管理1500亩地,智慧农业在陈江平的农田里唱起了主角。2022年,他的合作社被评为湘潭市示范合作社。
陈江平告诉记者,将来他想在合作社的农田里开设一块研学基地,让更多的年轻人深入到田间地头,让他们真正地了解土地、爱上土地,让理论技术的种子种到地里开出花来。
一审 | 刘小琴
二审 | 邓余良
三审 | 吴维
副总编辑 | 周鑫
总编辑 | 储永祥
责编:丁甲婧
来源:湘乡市融媒体中心
- 春风润龙城 跨步新时代——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
- 牢记殷殷嘱托,奋力谱写湖南新篇章
- 发展“两茶两羊” 推进乡村振兴
-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
-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
- “敢”在湘潭
- 狠抓项目年 全力拼经济
- 湘乡市创建森林城市工作
-
【“走找想促”活动】赵新文赴乡镇督导耕地恢复工作
-
【“走找想促”活动】赵新文: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强化调度 全力推动绿色化工园项目建设
-
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副总裁朱烨一行来湘乡考察
-
郭勇:坚决扛牢责任 织牢森林防灭火“安全网”
-
735人参赛!湘乡市2023年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举行
-
好消息!东山新城有了首家加油站
-
赵新文:提高站位 突出重点 压实责任 全力推动创森工作走深走实
-
赵新文主持召开湘乡市第八届市委常委会第83次会议